作者: 仝志華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19 10:15
近日,記者走進單縣東城街道馬廟村,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排列的塑料大棚,在驕陽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輝。在這片土地上,曾經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農民,變成了合作社的“股東”;曾經分散零碎、效益不高的地塊,在合作社的規劃下連點成片,成為孕育優質葡萄的豐饒沃土。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掛滿枝頭,托起了馬廟村的幸福生活。
幾年前,馬廟村還是另一番景象:村民主要種植小麥、玉米等傳統作物,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,村集體經濟薄弱。如何打開這把“致富鎖”,成為擺在村黨支部書記王素芹和村“兩委”成員面前最緊迫的課題。
2018年末,經過反復調研論證,王素芹召集村“兩委”成員、黨員和村民代表討論研究,最終達成共識: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,發展特色產業。2019年,帶著破釜沉舟的決心,村“兩委”成員每人出資10萬元,村集體通過“農擔貸”貸款35萬元,成立了單縣大芹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,瞄準高端葡萄種植。
方向定了,路卻非坦途。王素芹深知技術是關鍵,她多次帶隊赴平度等地考察學習,與壽光蔬菜科研院對接取經。在東城街道黨工委“一村一品”戰略規劃和350萬元上級扶持資金的有力支持下,馬廟村流轉土地120畝,建起33座智能聯動避雨大棚,完善了水電等基礎設施,一個現代化的葡萄種植基地初具規模。
葡萄品種選擇上,王素芹瞄準了市場前景廣闊的“陽光玫瑰”,并不斷引進新品種。“這是‘早霞玫瑰’,這是‘香妃’,能從5月采摘到年底……”王素芹如數家珍地介紹著。
走進葡萄大棚,村民李娟等人正熟練地為葡萄去除多余枝條,汗水浸濕了衣衫,臉上卻洋溢著滿足的笑容。“在基地干活,一天管三頓飯,還給70元工資,加上土地租金和年底分紅,一年能掙兩萬多元,真好!”李娟笑著說。
黨支部領辦,激活“沉睡”資源。合作社采取“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村民以土地入股獲租金,入社務工拿薪金,年底還能享分紅。
科學種植,“甜蜜果”結出“致富果”。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,2020年起,合作社在大棚內探索出套種蔬菜、西瓜種植模式。精耕細作換來豐厚回報:2021年,合作社產出葡萄及果蔬5萬余公斤,村集體經濟收入躍升至52萬元。實實在在的效益點燃了村民的熱情,大家紛紛主動加入。2023年,葡萄種植項目收益突破90萬元,村民分紅高達46萬元。
延伸鏈條,“一粒果”帶動“一方富”。馬廟村的葡萄產業并未止步于此。合作社積極拓展銷售渠道,葡萄不僅銷往周邊100多家商超,還“觸網”抖音、淘寶等電商平臺。更可貴的是,產業鏈條不斷延伸,帶動了30多戶家庭從事葡萄種植、銷售、加工等上下游產業,為100多名村民提供了“家門口”的就業崗位。“我今年種植了20多畝葡萄,其中早熟的‘維多利亞’等品種。6月底已經銷售一空,每畝賣了3萬多元。”村民李保平說,在合作社的帶動下,他通過種植葡萄走上了致富路。
今年,乘著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東風,大芹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縣文旅集團達成合作協議,馬廟村的葡萄種植基地成為鄉村旅游路線上的一個體驗站點。游客們穿梭于現代化的葡萄種植大棚內,不僅能采摘品嘗馥郁芬芳的葡萄,還能親身感受從土地流轉到智能化種植、從傳統農民到合作社“股東”的鄉村振興生動實踐。
從“一棵苗”到“一條鏈”,葡萄真正成了馬廟村的“致富果”。如今,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如同強勁引擎,不僅讓馬廟村的土地煥發新生,更“串”起了一條強村富民的“甜蜜產業鏈”,鋪展出鄉村振興的動人畫卷。
記者 仝志華